
导语:全球四大PC巨头之一的戴尔,曾传出计划将供应链转移出中国,引发外界的广泛热议。除了戴尔外,在全球PC行业排名仅次于联想的第二PC巨头惠普也计划转移产能,全面撤离中国的趋势已非常明显。
有消息称,世界五百强企业、全球第二PC巨头的惠普日前已与多家电子制造服务供应商磋商,计划将部分笔记本产能转移至中国大陆之外的地方,几个备选转移地包括泰国、越南、印度和墨西哥。根据消费市场划分,惠普拟将商务笔记本电脑生产线放置在墨西哥,便于服务美国和加拿大市场,作为全球主要消费大国,美国和加拿大一直都是惠普的主要消费市场;惠普消费级笔记本电脑产能转移至泰国,以供应欧洲和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市场。对于如此大规模的转移产能,有消息人士表示,惠普相对成熟的PC供应链生态有助于其产能的平滑转移。
值得一提的是,惠普位于越南的代工厂将于2024年投入量产,前往印度投资建厂的计划已于今年8月份提交给印度当局。按照惠普的转移计划,惠普2023年计划在中国大陆之外的笔记本生产量约500万部,相当于5520万部年出货量的十分之一,转移规模相当惊人。作为一家深耕中国数年的世界五百强企业,惠普转移产能势必会引发各界的关注,也会面临一定程度的压力,对此,惠普方面表示,中国仍然是其主要消费市场,其销售运营环节仍将继续深耕中国。
事实上,正如惠普所言,中国是全球重要的PC消费国家之一。需要强调的是,中国不仅是PC消费大国,更是全球最重要的PC制造大国,其完善的PC产业供应链使其在全球具备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。
过去二十多年,中国经济迅猛发展,制造业优势也日渐凸显,在个人电脑制造领域,中国众多的PC制造企业已成长起来,逐渐形成完善的供应链,产业集群效应让竞争优势呈指数级增长。PC企业涵盖了台式机、笔记本电脑、平板电脑等不同类型的PC产品及其零配件,PC制造规模庞大,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。当前全球PC行业出货量前五的企业中,有四家都在中国大陆开设代工厂,其中包括联想、惠普、戴尔、华硕,这四大PC巨头年出货量超过全球总出货量的半数以上,影响力辐射全世界。
四大PC巨头之所以能保证成品的稳定供应,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中国完善的PC供应链。那么问题来了,既然中国的供应链优势非常明显,惠普又为何要转移产能呢?
贸易冲突成为PC供应链转移的关键。过去几年,随着中美贸易冲突愈演愈烈,由贸易对抗逐渐延伸至多个领域,比如科技对抗、金融对抗、经济对抗等。美国方面接连祭出的“高科技制裁”,让很多科技企业面临供应链转移的巨大压力。因此在过去几年,一些较大科技品牌以及代工厂不得不削减中国大陆产能,将生产线部分转移至中国大陆之外的地方,比如越南和印度等地。比如,苹果公司宣布重仓印度,其主要代工厂富士康也会随之到印度建厂并持续扩大产能,也就意味着让富士康代工的其他科技企业也会“被迫”转移,这种连带效应会传导至整个产业生态。
除了供应链转移所带来的压力外,中国大陆日益增长的生产成本也是一些企业离开的主要推手。对产业工人来说,企业产能的转移就意味着失业,何去何从则成了新的问题。
